苏州地区殡葬风俗习惯

苏州地区的殡葬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相关内容:

苏州地区殡葬风俗习惯

1. 丧葬准备和仪式

– 送终:在苏州文化中,当亲人即将离世时,血亲(包括夫妻、子女等)应在旁边守护,待其咽气时,点燃香烛,称为“引路人”,以引导死者的灵魂上路。

– 撤帐:当老人去世后,子女会将死者床上的床帐取下来,抛于屋顶,待出殡后方可收回。

– 浴身和更衣:子女和亲属会前往河边或活井边取水,并抛丢小钱或焚化锡箔,称为“买水”,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揩身。同时,由死者子女将准备穿在死者身上的寿衣一件件套在自己身上,称为“筒衣”。寿衣的数量要保持单数,常见的有三件、五件、七件、九件等。

– 含银:在苏州丧葬习俗中,为死者合上眼皮,整理体形,并在死者口中塞小银一块,名叫“含口银子”。

– 停灵:上述事宜准备妥当后,可将遗体从房内移至厅堂。遗体头要向外、足朝里。同时,家属要在遗体头边点油灯一盏,昼夜不熄,直到出殡后摔碎于屋外。

– 明灯和守灵:死亡当天晚上,亲友、邻居都要来守灵,也叫陪祖。这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陪伴。

– 经忏:殡葬期间,亲人或家属会请和尚、尼姑或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

– 闹五更:在凌晨“五更时分”,亲人们在灵前大哭一场,俗称“闹五更”。

– 出殡:大殓之日,亲朋好友全部要到,一般在中午时分出丧、送别,至落日前送葬队伍回到家中。

– 回丧:火化后回家叫回丧。回丧不能走出殡时的同一条路,要兜个圈子回丧,否则认为不吉利。

– 丧宴:大殓结束后,丧事人家要请奔丧人吃饭,俗称“豆腐饭”、“吃素菜”。现在的丧宴与平常酒宴已无两样。

2. 丧葬习俗的传承与变革

苏州地区的殡葬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例如,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实行火葬,而非传统的土葬。此外,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如焚烧锡箔、黄纸等,也在逐渐减少。

3. 殡葬风俗的文化意义

苏州地区的殡葬风俗不仅是对逝世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死、家族关系的传统认知。这些风俗习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仪式。

以上就是关于苏州地区殡葬风俗习惯的一些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可能会有所变化和更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