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殡葬基本服务全民普惠

殡葬基本服务全民普惠家住元和街道的王先生一家在相城区殡仪馆送老母亲“最后一程”,王先生没想到的是,在窗口交纳丧葬费用时,工作人员按照现行政策条款,当即减免了1510元遗体火化、骨灰盒等费用。今年,苏州市相城区殡仪馆已免除丧属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近300万元。据了解,相城区是苏州市范围内最先实行殡葬基本服务普惠政策的地区之一。从2011年10月起,相城区殡仪馆执行《相城区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试行)》,对在相城区范围内死亡并在殡仪馆办理火化事宜的相城户籍城乡居民、在相城区大中专院校全日制非相城区户籍的学生、驻相城区部队现役军人等6类对象,一律免收5项殡葬基本服务费,包括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接运费、遗体消毒费、遗体三天内普通冷藏柜存放费、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费和500元及以下的骨灰盒费,最高免费限额达1510元。对相城户籍在外地死亡并在外地办理火化的人员,丧属回相城区后凭外地火化证明、基本殡葬服务费发票,也可到相城区殡仪馆按5项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标准结算相应费用。统计数据显示,惠民政策实施以来,相城区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全民普惠制,以2018年为例,全区受益家庭达到2715户,相城区殡仪馆落实殡葬5项基本服务为市民买单354.4万元。

人治:给逝者最大温暖和尊严在相城区殡仪馆,从一线员工到馆长都以为逝者及家属提供细致温暖、文明绿色的殡葬服务为己任。潘国忠和陆雪元是相城区殡仪馆的火化工,工作时间超过10年,累计服务逝者上万人。面对社会对殡仪服务行业的偏见和不理解,他们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给逝者最后的温暖和尊严。让逝者得以安息,我们就问心无愧。”近年来,相城区殡仪馆先后开展“为丧属着想,给丧属安慰”的争创优质服务活动,要求殡仪职工全身心、全过程、全天候以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做好丧属心理抚慰;建立丧属监督举报机制,全面规范收费行为,使服务工作走向了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全天24小时值班,形成了从遗体接运、冷藏、告别、火化到骨灰寄存的“一条龙”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同时,相城区殡仪馆还在馆内公开殡葬惠民政策、收费项目、收费价格等,并设有服务指南、办理火化手续须知等内容,让丧属明明白白消费;制订《相城区殡仪馆职工道德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殡葬礼仪培训,要求工作人员仪容整洁,举止端庄,用语文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德治:倡导薄葬厚养文明新风今年4月2日,相城区殡仪馆举办首个公众开放日活动。探访结束时,市民代表陈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个殡葬工作者都是笃定的‘生命美容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也要礼敬生命,珍惜当下,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时代新风。”据介绍,每年重大祭祀节日,相城区殡仪馆都会开展“文明祭故人,哀思化新风”活动,宣传《殡葬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倡导群众实行视频追思、填写追思寄语卡、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把祭祀特有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倡导殡葬改革的有利契机,弘扬先进的殡葬文化,引导市民低碳祭扫、文明治丧。2018年,相城区殡仪馆结合清明节祭祀推出“文明祭扫”系列活动,将移风易俗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让“思时之敬”既不失庄重肃穆,又树立起时代新风,被苏州市民政局评为“清明工作先进集体”。今年,相城区殡仪馆推出“厚养薄葬”主题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发扬传统美德,对在世老人多关心、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人,从俭办丧事,摒弃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传统祭祀方式,争做文明市民。经过近两年的大力引导,人们的祭扫形式慢慢改变,文明祭祀渐被接受。“殡葬是民生大事,既涉及法律法规,又与风俗习惯、百姓情感直接相关。”相城区殡仪馆馆长朱佳鹤坦言,几千年的祭扫观念根深蒂固,转变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观念引导和文化渗透。接下来,该馆将继续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在更大范围推广厚养薄葬、绿色文明殡葬。

苏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一段令人感喟的殡葬业记忆!

殡葬事业与丧葬习俗、文化渊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江苏苏州早期受“入土为安、入木为贵、放鞭烧纸”等旧的观念习俗影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重殓厚葬的陋习。随着时代发展,苏州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提出了“革除殡葬陋习、节地生态殡葬、文明低碳祭扫、保护青山绿水”的殡葬理念,确立了以“现有墓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过渡、最终全面实现入室存放”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有利于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

苏州殡葬事业的初步形成

清代晚期,苏州就有社会士绅举办土葬事业,有堂、局、馆等管理单位,还有义冢坟茔,受理殡殓、寄柩、掩埋等业务。民国初期,苏州地方人士举办的殡葬场所达20多处,并将葑溪仁济堂、昌善局改为官办殡葬事业单位。汪伪时期,曾规定城内停枢待葬期不得超过60天,如逾期不葬,则强制执行或代葬入土,并处以罚金。后因时局动乱,县政衰败,政令并未生效,导致苏州郊外坟墓遍布。仅吴县(现吴中区)掩埋所及义冢阡地就达422处,占地2457亩,存柩数万具。

清朝末期,苏州已有回族龙山坟(简称回族公墓)。1930年,苏州有1个公办、4个私办公墓。进入20世纪40年代,发展为8个公办、13个社团和私办公墓,规模最大的为五龙公墓,占地470亩,规模最小的为凤凰公墓,占地只有12亩,其他公墓一般在100亩左右。此时已规定了墓穴的面积和分类收费章程。20世纪50年代末,新兴的公墓取代了义冢阡地。锡类堂义冢1101.7亩、积功堂义冢263.3亩、体善堂义冢145.4亩,均变成工农业生产用地。

1950年9月,苏州市救济院掩埋所设掩务部,负责管理和掩埋城区及市郊各处无主棺柩,办理救济院育婴所、安老所的病亡婴老棺殓埋葬和积枢阡葬,查勘各处阡地,兼办施棺及义务殡殓埋葬等。195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告全市疏散各殡舍积柩,规定柩主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向掩埋所疏散积柩办事处办理领运阡葬手续,逾期不办的作无主柩处理,并运往郊外指定地点集中焚化。1951年6月至1952年3月,疏散寄存5年以上积柩12296具,原殡舍工作人员作转业安排。

1947年,苏州商界人士戎法琴等,向社会各界倡导实等火葬。1948年,吴县政府召开了火葬工作会议,成立了苏州火化场。当时,苏州土葬习俗根深蒂固,能接受火葬的为数甚少。

1951年1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苏州火葬管理委员会,由市民政局、民生局等部门9人组成,将苏州火化场更名为苏州市火葬化身处。1956年,将“苏州市殡葬管理掩埋所”更名为“苏州市殡葬管理所”,接收了西园火化场,其职责为统一管理殡殓、火化、埋葬业务,推进火葬发展。

苏州殡葬事业的改革发展进程

1982年,苏州市殡葬管理所要求全面实行火葬。全年死亡人数35081人,火化35080具,火化率为100%。

1982年,苏州市殡葬管理所向全市各界和人民群众发出了深化殡葬改革的7条规约,即尸体一律火化特别是患传染病病故的要立即火化;不准棺木土葬,违反的要起棺火化并埋葬于公墓,不给丧补费(苏州市政府1982年初次实行火葬补助);悼念仪式用的花圈不能带回,由火化场统一处理;治丧都要从新从简,参加治丧的亲友应以不影响工作和生产为前提;取缔个人办公墓;严禁在风景区建造公墓;尸体火化后把骨灰存放于火化场,或埋葬于公墓,禁止私埋乱葬。

1984年10月8日,苏州市火化场在江苏省率先更名为“苏州殡仪馆”,主要为丧户提供接尸、防腐、冷冻、整容,并提供悼念场所、悼念物品、办理骨灰寄存和骨灰埋葬等业务。1985年未,全市共有10个殡仪馆,火化炉36台,年火化35080具。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新建村、乡(镇)级各类公墓若干,其中批准经营性公墓30个,批准面积5449.82亩。在经营性公墓之外,由乡镇提出申请、县(区)负责批建,另建有公益性公墓89个,批准面积6584.95亩。

2003年6月,苏州市颁布了《苏州市公墓管理办法》,全市有了第一部全面规范公墓发展的地方性政府规章。《苏州市公墓管理办法》规定自2003年6月起不再新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由于经营性公墓的存量土地已趋紧张,公益性公墓的存量土地基本用完,倒逼骨灰安葬开始由入土为安向入室存放转变。2004年,苏州下辖的常熟市关闭了该市唯一的经营性公墓——虞山公墓,建设市级思亲苑骨灰堂。全市各县级市(区)以镇、街道为单位建设了公益性骨灰堂。

政策创制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

“十二五”期间,苏州市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两办”意见为抓手,力求民生效应最大化为目标,持续加大政策创制力度,相继出台各类惠民殡葬政策和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类文件7个,大大提升了殡葬改革在服务社会、创新管理、生态节地等工作中的影响力。

2011年8月,出台了《苏州市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含符合一定条件外地来苏人员)的基本殡仪服务保障体系。自2011年10月实施以来,累计免除殡仪基本服务费用2.9亿元。

2012年5月,出台了《苏州市区推行绿色殡葬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了苏州市区户籍居(村)民去世后将骨灰撒海或以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花坛葬、壁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方式处理骨灰方法的,可享受政府补贴。其中骨灰撒海、树葬每例补贴2000元,花坛葬、壁葬每例补贴1000元。截至目前,苏州市已实施树葬13374例、花坛葬2431例、草坪葬12082例、壁葬5734例和海葬112例,共补贴经费1500余万元,共节约土地约75亩。

2012年8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确立了苏州市中、长期殡葬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制订了苏州“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殡葬改革总体规划。

2014年2月,出台《苏州市市级公益性骨灰堂惠民安放实施办法》,市政府决定启动市级公益性骨灰堂首期工程建设,占地面积40亩,建成总穴位30240个,并于2014年3月底投入使用。符合条件入室存放的骨灰,格位费全免,每年只需缴纳40元的管理费。目前,全市已建成公益性骨灰堂83个,设计格位169.46万个,已存放57.25万个,节约土地约3000余亩。

2014年8月,出台了《苏州市公墓管理联合督查办法》,明确了由市政府牵头,市民政局、国土局、规划局、物价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的市公墓联合督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各类公墓(含骨灰堂)的督查工作。经过两轮督查,全市公墓行业行为逐步得到了规范、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依法依规管理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党员干部要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选择少占地、不占地的生态葬式处理骨灰;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传承先进殡葬文化;带头宣传殡葬改革,传播积聚正能量。

2015年6月,苏州市民政局联合工商、物价等五部门出台了《苏州市社会殡仪服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级民政、工商、物价、卫生、市容市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会殡仪服务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民政、工商、卫生、物价、市容市政等部门联动机制,对医疗机构太平间管理和社会殡仪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商品价格、服务收费、服务规范等进行检查。

苏州严禁干部大办丧事 治丧须上报

 日前,苏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意见》规定
  今后苏州的党员、干部要带头文明治丧,从简办丧。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党员、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带头选择少占地、不占地的生态葬式处理骨灰,如树葬、花坛葬、骨灰撒海、入室存放等,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主动采用敬献鲜花、踏青遥祭、网络祭扫、集体公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故人,弘扬慎终追远、爱国爱家等传统优秀文化,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党员、干部直系亲属去世后,要主动向所在党组织或单位报告治丧情况,把文明节俭办丧作为党员、干部考核评比的一项内容。  严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意见》明确
  接下来,苏州要继续完善惠民殡葬服务体系,在殡仪基本服务费用免除、绿色葬式奖励补贴、公益性骨灰堂免费安放等已出台各项惠民殡葬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惠民殡葬工作机制,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全面提升惠民殡葬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加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群众满意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网络。  “十二五”期间,实现以镇、街道为单位的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按照《苏州市公墓管理联合督查办法》要求,切实规范各类公墓、骨灰堂的管理,坚决遏制公墓用地的无序扩张,引领殡葬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古代苏州丧葬习俗,感受震古烁今的丧葬文化

苏州人非常注重先人的葬礼,尤其相城一带的居民,为逝者举办葬礼时,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感受一下,苏州人繁复持久的丧葬文化。

送终:先人弥留之际,血亲(夫妻、子女等)应守护旁边,在其即将咽气时,点燃香烛以引死者“上路”。人死后要放声大哭送终。

01

听泪水落下的声音

撤帐:老人去世后,子女要将其床上的床帐拿下来,抛于屋顶,等出殡后收下。

浴身:子女、亲属要去河边的井边取水,并抛丢小钱或焚化锡箔,称为“买水”,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揩身。

更衣:由死者子女将准备穿在死者身上的寿衣一件件套在自己身上,叫做“筒衣”。然后,一起取下穿到死者身上。寿衣数量要单数,三件、五件、七件、九件不等。

含银:为死者合上眼皮,整理体形,并在死者口中塞小银一块,名叫“含口银子”。现在一般以含锡箔银锭代替,这是秦汉时期含玉遗风的留存。

02

听子女一声声呼喊

停灵:上述事宜准备妥当后,可将遗体从房内移至厅堂。遗体头要向外、足朝里。

明灯:遗体放在厅堂后,家属要在遗体头边点油灯一盏,昼夜不熄,直到出殡后摔碎于屋外。

守灵:死亡的当天晚上,亲友、邻居都要来守灵,也叫陪祖。

带孝:吊孝者都要穿孝衣孝服,或扎白带、带黑纱,以示哀悼。

经忏:殡葬期间,亲人或家属要请和尚、尼姑或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

03

听如怨如诉的哀歌

闹五更:凌晨“五更时分”亲人们在灵前要大哭一场,俗称“闹五更”。

出殡:大殓之日,亲朋好友全部要到,一般在中午时分出丧、送别,在日落之前送葬队伍回到家中。

回丧:火化后回家叫回丧。回丧不能走出殡时的同一条路,要兜个圈子回丧,否则认为不吉利。

座台:家中客厅里设立座台,台上放遗像,敬茶水、果盘的座台也叫灵台。灵台上点一盏烛,称为“七灯”。这个蜡烛要点到终七为止。

04

听大地无奈的叹息

丧宴:大殓结束后,丧事人家要请奔丧人吃饭,俗称“豆腐饭”、“吃素菜”。现在这种丧宴与平常酒宴已无两样。

做七:所谓“做七”是指丧期应该是七个七天。逢七要上供,其中最大的是“五七”。“五七”时要祭羹饭,这顿祭饭要由女儿做饭菜。

饭菜也十分讲究,多的有二十几道菜,少的也要十几道,赶在太阳上山前送到死者家里。当天晚上,一般请道士做道场。

道场要做整整一天,直到凌晨焚烧掉纸扎的祭品以后,方可结束。现在一般“五七”结束,即告丧事结束。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苏州绿色殡葬 把现代科技思维融入传统殡葬行业

  “用科技的思维和方法,让逝者更有尊严,让纪念更加恒久。”3月3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山陵文化凤凰公墓南四区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上海安善生命晶石创始人兼上海安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安善)CEO陈捷在谈及研发推广生命晶石这一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初衷和愿景时,如是说。

  生命晶石作为一种新型殡葬形式,业内人并不陌生。据陈捷介绍,它通过把骨灰置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改变其内部分子间结构,使其体积收缩减量,形成一颗颗光洁的宛若宝石的生命晶石。生命晶石可以长久留存,不仅能够居家安放,也可以个性化地定制做成胸针、吊坠等饰品。

  把现代科技思维带入古老行业,用生命晶石科技助力绿色节地殡葬发展

  把逝去亲人的骨灰制成生命晶石,放在家里或是带着它远行,究竟多少民众有这样的需求?

  4年前,陈捷自己有了这样的需求。“爷爷奶奶过世后,骨灰葬在了上海一家陵园里,而我和父母常年居住在澳大利亚。前几年,当我准备将他们的骨灰迁往澳大利亚时,由于时间过长,外部包装材料腐蚀,最终愿望落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陈捷说,这件事就像他心中的刺。也就是那一刻,在影视业经营着一份事业的他决定跨界,开始琢磨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将骨灰制成方便携带的“物件”。在他看来,对于逝去亲人的想念是需要有一个投射物的,而生命晶石就是这样的投射物。

  置身于木渎这样一个现代感与历史感并存的小镇,这位年轻的CEO对记者说,他希望用生命晶石科技助力绿色节地殡葬发展,同时从人文角度出发给予家属更多纪念的方便。他把现代科技思维带入到一个古老的行业,既需要融合的巧思,又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正如我们行走在其中的木渎镇一样融合传统与现代,才能真正为节地生态安葬出一份力。

  生命晶石微占地葬式在苏州木渎落地生根

  人间三月觅芳菲,苏州春色万里香。陵园里,也是春色满园。

  3月30日下午,第十届吴地山陵文化节在苏州市木渎山陵文化凤凰公墓南四区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开幕。此次文化节以“文明追思,见证永恒”为主题,园内新建成的新一代藏晶苑——“光之壁”正式启用。

  进入木渎山陵文化凤凰公墓,顺着右手边的阶梯上山,便来到一处生态安葬区。在这个区域里,错落有致地种植着不同种类的小树苗。清明节未到,来祭扫的人已络绎不绝。生态安葬区主要有三种纪念设施:树葬逝者的名字,被镌刻在每一棵树下;海葬逝者的名字,则被集中镌刻在海葬纪念碑上;在纪念碑旁边,就是“光之壁”所在地。

  一眼望去,“光之壁”占地面积不大,仅5平方米,墓碑整体气派且敦实,由花岗岩建筑而成。它吸纳中国传统王陵墓造型元素,用现代简洁的方式设计呈现,并注重与园区整体风格相协调。建筑整体呈官帽状,从一侧进入内部,便是生命晶石的存放点。据介绍,这里一共有1200个存放阁位,每格的规格是长宽高均为9厘米,可同时存放两份生命晶石,极大节约了土地资源。生命晶石葬作为节地生态葬式的新成员,在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落地生根了。

  这次生命晶石进墓园的新尝试,是苏州市积极推动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苏州市民政局、吴中区民政局、苏州市殡葬管理所、木渎镇政府等有关单位代表以及节地生态安葬逝者家属们一起参加了活动。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副镇长孙德群解答了记者“为何会选择生命晶石作为木渎践行绿色殡葬文明的新实践”的疑问。她说:“苏州推行的绿色殡葬,跟国家倡导的节地生态安葬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希望能实实在在做好这项工作。苏州市吴中区是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木渎则是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我们已经有了树葬、海葬、花坛葬等,这次又添了新的节地生态葬式。此前,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们得知上海等地有生命晶石这种新型的节地生态葬方式,并且经多方了解,发现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是获得了认可的。所以,我们希望它能够在吴中区木渎镇落地,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文明的绿色殡葬方式选择。”对于政府是否会有相应的补贴,孙德群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中。

  为生命晶石葬逝者家属配套现代科技祭扫服务

  在启动仪式上,上海安善工作人员讲解了“光之壁”存放及祭扫服务的操作方法。在实现生命晶石微占地存放后,上海安善还为逝者家属提供了APP预约祭扫和远程祭扫服务。人们通过手机下载APP“凡念”,点击进入后,可根据不同的功能按钮选择放孔明灯、送花、寄语等服务;同时,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视频连线到现场,随时随地看到祭扫现场的实况,进行远程祭扫,避免了清明、中元节等祭扫高峰人流拥堵情况,还解决了实地祭扫空间有限问题。

  记者随机采访了现场参与了海葬、树葬的逝者亲属,他们普遍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殡葬方式。年仅22岁的年轻逝者潘恩信是苏州首例选择生命晶石葬的,据逝者的奶奶韩老太太介绍,她的孙女因病离世前一直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回报社会,当了解到吴中区推出的生命晶石葬是一种零污染微占地安葬方式,可以给社会留下更多的绿水青山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孙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社会,短暂的生命便得以永恒。”韩老太太说。

  据陈捷介绍,凡选择苏州藏晶苑生命晶石葬的,将骨灰全部制作成晶石配一个安放格位的总价不超过万元,后期也不收取任何存放费用。他更在意的是,让更多人能够接受他的观念,让生命晶石葬作为一种新的殡葬方式在行业里扎下根来,助力生态文明殡葬改革;有更多的老百姓在谈到殡葬费用时,因为多了一种生命晶石葬的选择,而没有惧怕心理。

  陈捷坚守了微利的原则,他也一直在摸索,在国家推行的节地生态安葬、百姓接受、企业生存中寻求一种平衡。不可否认,陈捷的思维是成熟的,这来自于这些年来对殡葬行业从陌生到认知、理解,来自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定位产品和服务的理念,来自于对殡葬改革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把握。

苏州统一殡葬收费项目,以后这些钱不用交了!

殡葬行业的收费问题一直备受大家关注!

现在,就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

今天上午,

在苏州市物价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

《苏州市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出台

《细则》统一了全市殡葬基本服务收费项目

对殡葬用品进行价格监管

还扩大了丧葬减免范围

发布会现场

设立殡葬诚信“黑名单” 骨灰盒进销差率不超25%

目前,

全市共有殡仪馆7家,

公益性墓地87家,

公益性骨灰堂88家,

经营性公墓32家,

截止2017年10月,

全市骨灰堂格位存放骨灰62.8万份,

殡葬服务业务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价格贵”

似乎已经成为大家伙对于殡葬用品的普遍印象

不过此次出台的《细则》规定

政府举办的殡葬服务单位销售的殡葬用品实行差价率管理

骨灰盒、寿衣、花圈进销差率最高不宜超过25%,

其他殡葬用品进销差率最高不宜超过30%

也就是说

假设一个花圈进价为80元(非市场价),

那么它售出的价格不能超过80+80*25%=100元

另外,

《细则》对公墓定价行为也进行了规范

苏州市物价局收费管理处副主任科员李新说,物价部门还将对殡葬服务单位实行价格信用管理,殡葬服务单位要向当地价格部门提交《价格信用承诺书》,违背价格承诺约定,将被录入同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记入单位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示。

存在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情况的,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予以查处。江葬、海葬免费 节地葬法公墓管理费减半

同时,《细则》扩大了丧葬减免范围。对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实行免费政策(仅江葬、海葬,不包括可降解生态葬)。

树葬、花坛葬、立体式骨灰存放格位(公益性)等节地葬法,公墓管理费按照同一管理区域其他普通公墓管理费标准减半收取

被县级以上政府列为永久性纪念公墓(烈士墓穴)的免交公墓管理费

全市统一收费项目 殡葬基本服务费政府定价

《细则》统一了全市殡葬基本服务收费项目,公布了基本服务收费项目目录,共三大类16项:包括基本殡仪服务费9项、公益性公墓墓葬费5项、公墓管理(护墓)费2项

苏州市基本殡仪服务费为1510元,其中包括运尸、消毒、冷藏、火化和骨灰盒等五项费用。

免费项目及金额

▼▼▼

(一)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接运费(200元);

(二)遗体消毒费(30元);

(三)三天内普通冷藏柜遗体存放费(180元);

(四)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费(600元);

(五)骨灰盒费(500元)。

此外,城乡居民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人员、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除了免除基本殡仪服务费外,殡仪馆还免费提供普通告别厅使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免除的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

需要先垫付,然后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报销